6月27日,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乔利(Melanie Joly)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基于《加拿大投资法》第25.4条款,命令海康威视加拿大公司在120天内停止所有运营并关闭业务。加方声称该决定基于"多轮审查和安全情报机构提供的证据",但未披露具体技术风险或安全漏洞细节。
禁令配套措施包括:
- 全面政府采购禁令:所有政府部门、机构及国营企业禁止采购或使用海康威视产品;
- 现有设施审查:要求审查并替换政府现有设施中的海康设备;
- 业务范围限定:仅针对加拿大境内业务,不影响其海外关联公司。
海康威视在6月29日的正式回应中强调,加方决定"缺乏事实依据、程序公正性和透明度",其指控基于对中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的错误解读,并重点针对公司国有控股背景,而非技术安全性评估。
公司发言人指出:"我们的产品通过UL、CE等十余项国际安全认证,在180个国家合规运营"。尽管面临各种政治压力,海康威视仍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继续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对于加拿大的客户,公司承诺继续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提升全球产品竞争力。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24小时内两度发声,斥责加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干扰中加正常经贸合作,中方敦促加方立即改弦更张,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为中国企业正常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并警告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企权益。
财务冲击有限,但带来潜在连锁反应
据海康威视披露,加拿大市场仅占其全球营收的0.3%,2024年海外主业及创新业务合计收入484.69亿元(占总营收52.4%),主要增长来自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但分析师担忧,加拿大作为"五眼联盟"成员的行动可能引发欧洲国家效仿,重演2022年美国制裁导致的海外营收波动。
对加拿大本土影响则更为直接,供应链中断已造成60家当地合作商需紧急调整安防设备采购渠道。采用本地供应商的结果就是成本激增,政府项目预算或面临压力。此外,海康加拿大公司本地员工或将面临失业。
此次事件被视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限制的延续:
专家指出,此类禁令往往伴随"替代者受益"现象。例如加拿大本土安防企业2025年一季度政府订单同比激增47%,印证了保护主义实质。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海康威视 强调将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加拿大事件不会改变我们服务全球客户的承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创新业务(机器人、汽车电子等)收入增速达20%,成为新增长引擎。
该事件凸显出政治风险升级和技术标准博弈两大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企业需建立地缘政治预警机制,荷兰国际集团(ING)分析师建议"在敏感市场采用合资模式降低风险"。此外,UL等国际认证已不足以保证市场准入,需提前应对"数据主权"等新型壁垒。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规则重塑"阶段,海康威视的遭遇或将成为中企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案例,其后续应对与中方反制措施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