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个 “人机共驾” 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的落地,该方案由平安产险联合中汽中心与问界汽车共同推出,构建了 “数据存证 — 智能判责 — 司法鉴定” 标准化流程,旨在消除责任认定模糊的行业痛点。
据悉,方案通过整合车企数据底座(如问界提供的车辆运行数据)、权威技术鉴定(中汽中心的专业支持)和保险赔付标准(平安产险的风险保障方案),形成了从事故数据采集到责任认定再到保险理赔的闭环管理。例如,数据存证环节可实时记录车辆状态、系统响应时间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智能判责提供客观依据;司法鉴定则引入第三方机构,确保责任划分结果具备法律效力。
在数据存证方面,中汽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指纹存证技术,实现车辆运行数据实时加密上传与云端存证,从技术底层确保事故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不可篡改性,为事故回溯构建 “技术铁证”,并可出具《数据真实性鉴定报告》,为后续理赔、判责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在智能判责方面,基于海量事故数据,融合深度学习算法,自主研发覆盖辅助驾驶人机交互场景下的事故原因智能化分析算法模型,可秒级解析事故数据,自动生成《事故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报告》,精准识别事故类型、责任主体及因果关系链。
同时采用 “AI 智能研判 + 人工专家复核” 双轨机制,达成 “技术效率 + 专业校验” 的双重优势。
在司法鉴定方面,中汽中心车辆鉴定团队凭借丰富的理论及实战经验,针对辅助驾驶车辆事故责任判定存在争议的情况,以权威专家团队为依托,可快速响应并提供及时、高效的车辆鉴定技术服务,保障鉴定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其出具的具有司法效力的鉴定报告,为保险赔付提供了直接、权威的法律依据。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方案明确了分级责任机制:
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始终为责任主体,需全程监控系统运行。若事故因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如分心、疲劳驾驶)导致,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
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主导期间的事故责任由车企承担,但需配套 “黑匣子” 数据强制公开制度,避免车企利用数据优势规避责任。若驾驶员在系统请求接管后未响应,仍需承担部分责任。
针对车企常以 “用户操作不当” 推诿责任的问题,方案要求车企公开关键算法逻辑,并在事故中承担 “无过错” 举证责任。例如,若系统被认定存在设计缺陷(如 AEB 紧急制动未及时触发),车企需直接承担赔偿责任。
平安产险推出的覆盖全场景风险保障方案,将智能判责结果与保险条款直接挂钩。例如,在 L2 级事故中,若驾驶员被认定全责,保险公司按传统流程赔付;若车企存在系统缺陷,保险公司可追溯车企责任并启动代位追偿。这种 “技术 — 保险” 协同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2025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装车率达77.8%,但人机交互模式下事故责任界定模糊,导致保险理赔效率低、纠纷频发。
现有法规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缺乏明确标准,涉及软件算法、硬件厂商、驾驶员等多方责任主体,亟待系统化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与跨行业协作(保险+汽车+司法),首次系统化破解了人机共驾事故的责任判定难题,明确车企、驾驶员、保险公司的责任边界,避免相互推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据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透露,人保财险正在开发 L3 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在理赔方面,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