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波音公司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焦点之一。
据彭博社4月15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已要求国内航空公司暂停接收美国波音公司待交付的飞机,并停止购买相关设备及零部件。此举是中国对美国近期升级关税政策的反制措施之一,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在航空领域进一步激化。
关税飙升导致成本激增,四天内三架波音遭退回
根据中国最新公布的关税调整方案,对美国制造的飞机及零部件加征 125% 的关税,直接导致波音飞机采购成本翻倍。航空咨询公司IBA称,一架全新的波音 737 Max 飞机原本市场价约为 5500 万美元(约合4.01亿人民币),加征关税后价格完全超出了航空公司所能接受的范围。
路透社及 Flightradar24 数据显示,4 月 18 日,一架上月刚抵达浙江舟山波音完工中心的 737 Max 飞机启程返回美国西雅图,成为首架因关税问题被退回的订单。4月19日,一架原计划交付给中国厦门航空的737 MAX飞机,也被退回美国,现场媒体拍到的画面显示,飞机落地西雅图时,已被喷涂上了厦门航空的蓝色涂装。
4月21日,又一架原计划交付给中国航空公司的波音飞机返航美国,航班动态实时追踪网站AirNav Radar显示,这架737 MAX飞机从波音位于中国浙江舟山的工厂起飞,预计经停美国关岛加油,飞往波音位于美国西雅图的生产基地。
此前航空业媒体《气流》杂志(The Air Current)17日报道称,该工厂内停放的 4 架待交付 737 Max 中,已有 1 架被标记 “无需移交即可召回美国” ,在当前的贸易环境下,这些飞机的交付前景不明朗。
航空业分析指出,此次暂停接收涉及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厦门航空等多家航司的订单。波音公司尚未对此正式回应,但业内人士透露,波音正与供应商制定应对方案,部分美国零部件厂商已收到对华出口限制的模糊信号。
波音深陷多重危机 中国市场战略受冲击
报道称,2018 年波音公司近 1/4 的产量都销往中国,但公司近年来风波不断:2019 年 737 Max 空难后,中国曾停飞该机型并冻结订单;2024 年初的飞机舱门脱落事件引发监管审查和罢工潮,直至近期才恢复对华交付。
然而,特朗普政府 4 月 2 日宣布的 “解放日” 关税政策,彻底打乱了波音的复苏节奏。
数据显示,2018 年波音近四分之一产量销往中国,中国曾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指出,波音2025年一共有超过6300架飞机待交付,在尚未公布买家的760多架未交付订单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暂停接收将直接影响其库存消化和现金流。波音官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波音在中国还有130架飞机等待交付,包括瑞丽航空的42架(36架737和6架787),以及南方航空的30架等。
美国政治新闻网指出,相较竞争对手空客,波音更依赖中国市场,且难以转嫁关税成本,面临被空客和中国国产大飞机 C919 替代的风险。
行业影响深远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中国暂停采购波音零部件的决定,被视为对美国可能实施 “断供” 的前瞻性应对。当前中国航空公司仍运营数百架波音飞机,但已储备充足备件。业内人士称,此举倒逼国内航空维修业加速开发替代零部件,同时推动 C919 等国产机型的商业化进程。尽管 C919 目前依赖美法合资的 CFM 发动机,但中国已加速自研长江系列发动机,预计 2026 年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
在中国航空公司的机队中,空客已领先波音(图自:彭博社)
国际市场方面,欧洲的空客成为短期受益者,其在中国机队规模已超越波音。但长期来看,波音若无法解决关税问题,可能永久失去中国市场 —— 波音曾预测,到 2043 年中国航空运输量将超越美国,机队规模翻倍。
专家:贸易战短期冲击可控 长期考验产业链韧性
杰富瑞分析师希拉・卡奥格鲁(Sheila Kahyaoglu)认为,中国暂停接收飞机或为谈判筹码,期待双方通过协商缓解紧张。但摩根大通分析师塞思·塞夫曼(Seth Seifman)指出,印度等市场的短期需求无法弥补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波音若持续被排除在华业务,将影响其全球竞争力。
此次事件凸显中美在高端制造业的博弈加剧。中国通过 “精准反制”,既维护了产业利益,也为国产大飞机争取了发展时间。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航空制造业的 “脱钩” 风险上升,而产业链韧性和技术自主化,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
目前,波音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累计下跌超 10%,市场观望中美能否在贸易谈判中找到缓冲空间。对于全球航空业而言,这场由关税引发的 “蝴蝶效应”,正考验着供应链的稳定性与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